政府推動永續旅遊,七月起旅宿業者不得主動提供一次性盥洗用品
今年(2023年)一月,為了貫徹政府的永續政策,環保署公布了「一次用旅宿用品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草案,並且將於7月1日開始實施第一階段,也就是全國旅宿業者,包含飯店、旅館、民宿、露營區業者,都不主動提供一次性的旅宿用品。對於許多台灣人來說,應該很習慣出外旅遊時住宿的地方提供這些用品,如小包裝的洗髮精、沐浴乳、牙刷等。之後應該會有人多民眾會大喊不方便或不習慣這項改變,但其實,一次性的旅宿用品只是永續旅遊的一小步,要開始做到永續旅遊其實很容易,鬍秋今天就來談談什麼是「永續旅遊」和如何開始用一己之力來實行。
本篇主題:
國家地理雜誌對永續旅遊(Sustainable Tourism)的解釋是指透過某種層次的觀光活動,讓旅遊所在地的社會文化、地方經濟及自然環境產生平衡獲利,進而讓當地的旅遊環境及事業得以長久維繫。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說,永續旅遊是一種以「保護環境」和「促進當地社區經濟發展」為主的旅行方式。它重視環境友善的行為,像是減少垃圾污染,減少能源使用,以及使用可再生能源,以及尊重當地文化和社區,讓旅行者能夠從中受益,並且不會對當地的環境造成破壞。
永續旅遊其實在國外已經行之有年,鬍秋第一次接觸到永續旅遊的觀念是2004年去蘇美島員工旅遊,在行前說明會時,導遊就對大家說明蘇美島飯店的規定:
1. 飯店不提供牙刷,請自己帶,當地商店雖然也買得到但是比較貴
2. 飯店房間內雖然有提供浴巾和毛巾,但在離開前不會主動每天換洗
3. 建議大家不要擦防曬乳產品,因為防曬產品會污染海洋生物,並造成珊瑚礁白化死亡
後來鬍秋幾年後去帛琉或是長灘島等著名旅遊景點都也有遇到同樣的情況,有些飯店甚至不主動提供洗髮精沐浴乳之類的產品,而且帛琉的地陪也都在下水之前提醒不要擦防曬。台灣直到近幾年才開始慢慢有永續旅遊的觀念,2020年,台東縣政府推動「多背一公斤」運動,讓去綠島和蘭嶼的遊客自己帶垃圾離開,降低離島處理垃圾的壓力,也有越來越多的旅行業者開始推廣永續旅遊,也有越來越多人能夠接受這個旅遊觀念。
除了保護旅遊地點的環境,永續旅遊也發展成可以幫助地方經濟發展,讓當地社區獲得更多經濟利益,而不會對環境造成損害。永續旅遊也可以讓旅客了解當地文化,更加尊重當地文化,並尊重當地社區的權利及生態系統。
永續旅遊最大的目的,就是無論幾年之後,旅遊地點的環境不會有太多的破壞和改變,而當地居民可以經由永續旅遊,將文化傳遞出去,並從旅遊的過程獲得更多經濟上的回饋,也有更多能力改善他們的生活和旅遊品質。
鬍秋記得第一次去參加阿美族的豐年祭之前,邀請鬍秋的朋友(不是原住民)說去之前要做功課(?)原本問號一堆,但朋友說,要我先了解阿美族原住民關於豐年祭的文化、認識豐年祭的由來、豐年祭時族人都在做什麼事情以及做這些事情的意義等,做完功課之後鬍秋才了解原來豐年祭有這麼多的傳統儀式和文化的意義,也讓鬍秋人生的第一個豐年祭不是只有喝酒跳舞玩樂而已,不只認識更多阿美族的文化,也認識了很多阿美族的朋友和長輩,一直到現在,雖然不是部落的族人,但也變成幾乎每一年都想要回去參加的活動,也陸續帶了很多朋友一起去參加豐年祭,當然去之前也會要朋友們做功課🤣
永續旅遊涵蓋的範圍很廣,不只上面提到的自備牙刷和做功課(不是排行程那種功課)而已,要準備一趟永續旅遊,可以從以下幾點開始:
1.選擇平日、淡季出遊
2.選擇環保、永續旅宿
3.自帶盥洗用品、環保餐具
4.靈活運用大眾/共享交通工具
5.參與合法且在地經營的體驗遊程
6.消費支持地產地銷的伴手禮、餐廳
7.尊重在地文化與生態環境
想知道還有哪些步驟可以做到永續旅遊請看 這裡
現在,鬍秋只要出去玩,除了換洗衣物,一定會準備一組旅行盥洗組,包含牙刷牙膏洗髮精沐浴乳漱口水,也會帶自己的浴巾和拖鞋,抵達目的地時能不用住宿地點的物品就不用,如果是露營,除了鍋碗瓢盆都自己帶之外,食材方面只會從家裡帶足夠第一天的量,其他食材都會在當地或是在附近的路上購買,甚至會安排至少一餐在當地餐廳吃,增加在當地購物和消費的機會。離開時也是盡量把帶來的食材吃光,垃圾帶回家丟,當然營地多半都有收垃圾,但能夠多帶一樣垃圾對當地的影響就會少一點。
需要所有人身體力行
尊重並保護當地文化和自然環境,就是開始永續旅遊的第一步,讓我們一起用「深度慢遊取代走馬看花」、「了解並尊重當地文化價值」、「選擇低碳交通、綠色住宿與餐廳」、「響應無痕旅遊,自己用品自己帶」、「正向回饋,用消費支持地產地銷」來力行「永續旅遊」。
各位會如何開始從下一趟旅遊做到永續旅遊呢?鬍秋想聽聽大家的想法。
”Arrive as a visitor, leave as a friend“
留言列表